近日,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公布了2023年度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评定结果,四川交通设计院公司共有32个项目获奖,其中,8个项目荣获一等奖!
工程勘察与岩土项目
一等奖
市政公用及交通工程项目
一等奖
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项目
一等奖
一等奖项目简介
项目一: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地质勘察
广安港是四川水上交通中“六港”之一,是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东北经济区第一个现代化港口,也是川东北经济区规划中最大、最便捷、综合交通成本最低的一个港口。新东门码头是广安港的中心码头,属二类河港建设,建设规模为6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集装箱7.8万标箱、件杂货121 万吨,散货50万吨,液货30万吨。码头位于富流滩航电枢纽库区,地形地质水文环境较为复杂,存在砂泥岩互层边坡坡率取值、黏性土低边坡坡率取值、细粒土库区塌岸等岩土工程问题。项目组采用地调、钻探、坑探、物探、原位测试、试验、专题研究等综合勘察手段,高效完成各项勘察任务,勘察质量优良,施工开挖揭示地质与勘察成果高度一致,为本项目的顺利建设和良好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二:国道215线巴塘竹巴笼至得荣二龙桥公路改建工程
(中咱至二龙桥段)地质勘察
项目全路段路线里程共165.19公里,全线共设隧道4840米/3座,大中桥梁1908米/14座,小桥58米/3座,道班养护工区3处。项目跨高寒和干热河谷区气候,区域内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处高寒和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脆弱;受金沙江活动性断裂、地层多样、地形变化大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良地质类型多,巨型、大型不良地质体发育,勘察设计难度极大。公司结合自主研发的外业调查系统与遥感解译,有针对性地对重要工点进行重点勘察和研究,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无人机倾斜摄影、瞬变电磁开展对大型-巨型滑坡体的勘察。针对干旱河谷区干旱少雨、坡体干燥等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常规电法等物探因地面干旱造成接地不良等缺陷,采取瞬变电磁法(TEM)、辅以面波法及超声波法对得荣隧道进行全断面探测,取得较为理想的地质信息,为干旱河谷区隧道勘察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项目建成后成效显著,带动了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产生了较为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三:G544线川主寺至九寨沟县城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
ZT1合同段地质勘察
项目路线起于九寨沟县城中田山村附近,沿白水江、白河而上,经新华村、黑河大桥、二道桥村、止于隆康桥,与川九路相接,路线全长32.926公里。项目区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处于Ⅷ度高烈度地震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多发,公路沿线自然保护区多,控制因素多;同时,沿白水河路基受河流侵蚀,路基受损严重。“8·8九寨沟地震”后原来较为脆弱的地质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地质勘察工作难度大。项目组结合公司自主研发的外业调查系统移动版,采用无人机高空摄影辅助地质调查、钻探、物探、取样测试等综合勘察手段对项目区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研究。对震后高位危岩、高位崩塌的灾害链进行专题研究,对特大型滑坡平面及深部位移进行长期监测研究。本项目在对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大挖大填,因地制宜打造沿线风景,做到自然成景、生态修缮的效果,实现了绿色、安全、生态的目标。
项目四:嘉陵江川境段航运配套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测量
项目测区位于四川省境内,河道全长534公里,上起嘉陵江广元铁桥,下至黄帽沱(川渝交界处),包括航道整治、马回船闸改建工程、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本项目测量内容包括控制测量、航道地形图测量、水文测量。为确保本项目基础资料精度,针对项目特点,平面控制测量全部采用GPS静态观测,保证平面控制的精度;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既节约了时间,又能保证测量精度;陆域地形图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航测,既能获取高清晰、大比例尺、高现势性的影像资料,而且更加直观地反映测区的岸线、建筑、特种地物地貌等;水下地形图采用无人船多波束扫描仪,利用无人船自动航线规划功能以及毫米波雷达自动避障功能,可实现航道数据感知全自动智能化,极大提高水下地形测绘效率及精度。固定水尺测量采用河道水位监测系统,临时水尺采用水位自动记录仪。无人机航测和多波束扫描仪是我公司在航道测量上的首次联合应用,为后续航道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五:若尔盖县阿西乡牧场至松潘县黄胜关乡国营牧场段公路
大修工程施工图设计
G213线若尔盖县阿西乡牧场至松潘县黄胜关乡国营牧场段公路是交通部规划的8条西部大通道之一,是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南下的主要通道。项目服役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优质路面材料缺乏,交通量大且重载车辆多,路面病害类型多且发展严重。设计团队为处治路面严重开裂和唧浆严重等病害难题,首次采用橡胶沥青封层防开裂封水技术和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带有纵向排水系统的倒装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针对原路材料缺乏、生态脆弱的特点,率先采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面对高原高寒地区严峻的气候条件,创新性地使用防冻修补技术、抗老化开裂新材料。研究应用 “区域、区间、工点”三级保通方案,确保工程顺利推进。通过一系列原创设计,成功解决了高原高海拔、繁重交通、生态环境脆弱、材料缺乏等难题,为郎川路成功大修奠定了基础,对同类公路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项目六:乐山五通桥经犍为(高铁站)至沐川快速公路五通段
(乐宜高速五通桥收费站至S104)五通岷江特大桥
五通岷江特大桥为乐山五通桥经犍为(高铁站)至沐川快速公路五通段项目的控制性工程,是针对既有岷江桥改扩建而设计,属于乐山市重点工程项目。桥梁技术标准为一级公路兼顾市政功能。桥梁全长1138m,新建宽度30.5~32m,主桥采用95m+170m+95m预应力砼特大跨连续箱梁,引桥采用30m和40m简支T梁。主跨跨径位列全国同类型桥梁第二。该桥的建设对完善五通桥区路网结构,改善区域交通压力、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七: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B2标段施工图勘察设计
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为G5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和G4217成都至昌都高速公路的联络线,已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公司大力推行标准化桥梁设计,成为当时川内首条用标准化上部结构同时上跨、下穿多条铁路和高速的高速公路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创在互通区以桥梁下穿高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互通上跨高(快)铁路,创新小间距并行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限制条件下成功布设枢纽互通的高速公路的典范。项目实施为区间过境交通提供多路径选择,对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成都门户枢纽能级,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八: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系统地总结了多项科研课题在路面结构和材料组成设计、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等方面的成果。该指南弥补了省内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标准的空白,提高了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质量和检测水平,践行了国家道路“安全、绿色、经济、耐久”的建设理念,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增强了路面抗滑性能,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托指南的编制,团队共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13篇;编制国家级工法1部,相关地方标准1部,参编行标1部。
除以上一等奖奖项外,四川交通设计院公司参与的眉山工业大道 (东坡区南段 ) 新建工程地质勘察、省道216线绵垭至梅雨段改建工程地质勘察等8个项目获二等奖;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地质勘察、邛崃至高何至芦山公路(邛崃境)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地质勘察等16个项目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