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项目动态

鱼跃蜀道 建造鱼类幸福家园的生态航道

发布时间:2024-04-19 来源: 浏览次数:449

岷江航道,隐秘且伟大,古老而年轻,杜甫诗篇里就描写过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航运盛况。岷江起源阿坝仙境,穿越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漫游成都平原人间烟火。岷江也是生命的摇篮,许多珍稀濒危鱼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如达氏鲟、胭脂鱼、四川哲罗鱼等,共同编织着岷江流域的生态画卷。

图片1.png 

岷江(乐山~宜宾)航道系《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四纵四横两网”中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是构建国家高等级水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大件装备产品进出川的唯一通道。

图片2.png 

岷江属于典型的山区性河流,其水文情势、水沙条件、河床底质、河势特征以及水生态群落与长江中下游河段存在显著差异,从水动力特性上:岷江河道洪枯水期水位变幅大,水流急缓交替;从平面上,河道蜿蜒曲折、宽窄不一、汊流纵横、浅滩深潭交错。河道内水生生境多样、空间异质性强,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如产粘沉性卵鱼类:胭脂鱼、岩原鲤、长吻鮠等;产漂流性卵鱼类:青、草、鲢、鳙等;喜急流性鱼类:白甲鱼、犁头鳅等以及喜静缓流鱼类:大眼鳜、黄颡鱼等。

图片3.png图片4.png图片5.png 

产漂流性卵鱼类对河道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尤为敏感,而产粘沉性卵鱼类则更易受到河床底质调整的影响。由此可见,岷江生态航道治理中所遇到的水生态保护问题,尤其是针对河道内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问题,相比长江中下游河段更为复杂,其敏感因素较多,动力因素相互交织。

生态航道设计理念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践行“生态航道建设”总体思路,公司从航道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两个角度出发,结合传统航道整治手段和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适应于岷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和生态型新结构。

生态航道总平图布局设计借助工程实施前鱼类栖息地的本底检测,量化分析了不同栖息地类型满足指示性鱼类产卵、索饵、越冬和洄游的相关需求。

图片6.png 

从工程平面布局上,在保证航道整治效果基础上,采用“避让、减缓、补偿”的总体生态原则,减轻工程对鱼类生境的影响,营造生物多样性,增强水系联通,增加鱼类栖息地面积,同时构建多样性的水流流态和床面形态。从生态型航道整治建筑物结构上,在充分考虑整治建筑物自身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多种生态型结构型式,为鱼类产卵、索饵、越冬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机制。

图片7.png图片8.png 

生态型航道整治建筑物研发运用多项技术。一是利用开孔齿形构建营造出多样性的水流流态,既可吸引喜急流性鱼类在坝后强紊动水环境中栖息,又可避免枯水期坝后因静缓水流流态造成水生态环境退化。二是通过双排双层堆放四面开孔型正方体混凝土结构,在护岸坡脚位置形成多通道镂空型生态鱼巢结构,在保证坡面结构纵向稳定性的同时,也形成了纵向、横向高连通性的鱼类栖息地环境,可以为洪峰期鱼类避洪、冬季鱼类越冬提供适宜的低流速、弱紊动场所,同时结构表面采用人工加糙的方式,也可为产沉粘性卵鱼类的鱼卵提供适宜的附着基质。三是为增加坝后水流环境的多样性,将顶流段坝轴线由直线改为多V型折线,上顶点坝高较高,进而营造出类似山区河流剪刀水的强紊动水流特性,吸引喜流性鱼类在此栖息,同样也可避免坝后水流过于静缓而造成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四是为减缓整治工程对产粘石性卵鱼类的影响,在缓流区设置人工鱼礁,布设为梅花型的双绞合钢丝网兜;同时设置了人工产卵柔性基质鱼巢,有利于营造鱼类产卵场。

图片9.png 

针对山区河流航道通道扩能建设中如何与生态保护高度融合面临诸多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航道通航-生态保护协同的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成套技术,支撑长江、岷江及金沙江等四川省内国家重点水生态保护区的航道工程生态化建设。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蜀道云上城12号楼(和顺路一段366号)
电话
028-86925954
传真
028-86912819

扫码关注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版权所有 | 蜀ICP备05020058号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1146号技术支持:明腾网络